11月7日浙江《青年时报》科教健康版刊登“交通标识和脑电反应”的报道文章,专门介绍了我院马庆国教授及其团队运用神经认知科学与工业工程交叉研究方法,对交通和安全标志设计与管理所进行的最新研究成果。
神经工业工程是神经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在安全管理、界面设计、用户体验等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马庆国教授及其团队近年来运用脑电技术,在工业工程相关领域持续进行了研究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08-11/07/content_165791.htm
开车上路,总会有许多的交通标识提示司机该如何操作,然而,这些标识真的有效吗?它们能够达到预设的提示或警示目的吗?浙大教授最近专门就安全标识包括交通标识做过一系列的试验,得出的结果还真让人大吃一惊。
模拟实验,读取大脑信息获取规律反应
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事,去除各种外在因素后,也许人的大脑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因为,它对许多交通标识的麻木,令警觉性也跟着大大降低。
浙大神经管理学实验室专门针对安全标识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就包括交通标识,通过脑电实验来直接了解人的大脑对这些标识的反应。“我们筛选出一批被试者,让他们做脑电实验,被试者头部戴一顶布满电极点的帽子,面前是一台电脑,画面是模拟开车时的情境,让标识从眼前一飘而过,经过大脑扫描后,就可以发现大脑哪些区块比较活跃以及具体的活动过程,实验结果还是很有规律的。”昨天,该实验室的主任马庆国教授告诉记者。
“我们的大脑皮层有许多的神经元,它们活动时会产生电流,这些反应会通过‘帽子’传达出来,这些反应是绝对真实的,作不了假,不像普通的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往往不真实。”
据介绍,实验室进行了很复杂的实验设计,通过色彩、形状、亮度、图形组合、刺激时间长短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反复测试,通过“读取”被试者的大脑反应,从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规律性。
试验结论,三角形带框标识警示效果最好
看到火红色的火苗,人会有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该试验室副主任王小毅博士认为,安全标识就应该让人产生这种本能的反应。
“其实面对刺激,我们的大脑在200-300毫秒的时候就产生本能的反应,这些反应在600毫秒左右时会传输到大脑相应的区域,而在1秒左右的时候我们会感知到这种反应,所以最关键就是大脑在200-300毫秒时的反应,后期大脑不过是在做一些整合而已。”
说到交通标识,人在开车时标识几乎是在眼前一闪而过,这一闪到底有没有效果,也主要看这种最本能的反应。
根据实验情况来看,首先,标识越简单越好,抽象要好过具象,像有些抽象符号,人会自然形成一种本能反应,是人类长期经验的结果,效果也最好,而有些路口标识上字太多、排得太长,这种标识几乎是无效的。
从颜色上来看,红色的警示性最强,像是在工矿里,这种标识效果最佳,黄色、蓝色依次次之,作为交通指示性标识,黄色比较适宜,因为它的反光效果好。
从形状上来说,有边框比没边框的要好,可以令注意力更加集中,这其中,三角形边框的警示效果最好、方形次之、圆形最差。总的来说,王小毅认为,除了天生警觉机制外,也涉及到人的注意力资源分配、短时记忆等方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