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亮眼的业绩背后,是国企“亚健康”的现实?
日前,体育外围平台APP在京发布《2013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了国企和民企分别面临的健康问题。该报告发现,从冒险精神、前瞻意识和敬业精神三项指标来看,民企的表现均远超国企。其中,国企的冒险精神得分尤其低。换言之,国企具有很强的风险规避倾向。报告认为:“这使得国企在变革、进取和探索方面表现较弱,也称之为内创疲软。大家都期望国企能承担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但实际则不尽如人意。”
既然国企以上三个指标都低于民企,为何它们在市场上表现不凡呢?报告也指出,原因就在于国企一般都有经营绩效责任制,企业领导者必须在任期内达到预期目标。这使得国企更加看重短期业绩,而非长远发展。
报告中的得分结果显示,国企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表面亮眼的业绩背后是健康的隐患。究竟国企为何在三项指标上落后于民企?国企真的亚健康了吗?《国企》杂志特邀请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国企不如民企?
《国企》:报告发现,从冒险精神、前瞻意识和敬业精神三项指标来看,国企的表现低于民企。对此您如何看?国企表现低于民企的原因何在?
吴晓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体制机制。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改革步伐这几年有所放缓,国企在安全、维稳角度考虑得比较多。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竞争压力的传递比民企弱一点。第二,经营环境。近年来,国企经营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好的方面是资源、人才保障能力更强;坏的方面是市场竞争程度削弱,冒险精神弱一点。第三,所处行业特征。国企多处于基础性行业,离市场端比较远,前瞻性差一点,冒险精神也少一点。
至于敬业精神,可能存在争议。国企高管认为敬业精神是传统强项,民企高管却认为自己更敬业。可能一些国企领导很辛苦,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承认不如民企。在多干多错的环境下,国企领导越敬业得到的承认反而更少。报告认为,尽管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发端于国企,但目前来看,国企的敬业精神有所削弱,需要在新的环境下实现新的传承。
许保利:国企冒险精神、前瞻意识和敬业精神三项指标低于民企,更多是主观价值判断和固有观念作祟。对于价值判断,很难简单评价对错,只能看是否符合国企实际。
不能认为求稳就没有冒险精神。不同企业对风险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不一样,因为同一项目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风险不尽相同。对甲企业而言风险特别大,对乙企业而言就不一定,风险可能在正常值以下甚至更小。换一个角度说,国企那么大投资,那么多项目,哪能没风险?上市公司十大国企占据了巨亏榜前十,说明什么?没有控制住风险,行为是冒险的。承担风险是否越高越好?也未尽然。
敬业精神其实是责任心的问题,是否负责任地把事情做好。不能说国企条件好,敬业精神就差。说国企老总不负责任完全不客观,他们都想做好企业,把企业做大。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竞争对手进500强,自己没进,就很有压力。当然,敬业精神越高越好。
安林:该报告的结论来自本来就有对立情绪的民企和国企的企业家互评,结果很难客观。同时,报告在指标、行业样本和结论上都值得推敲。
国企冒险精神低,可能是事实,更多是体制机制原因。国企老板真的很敬业,特别是在年度考核、任期考核、EVA考核等压力下,不乏创新精神。他们也很卖力,不管是什么目标导向,无论是追求晋升还是世界500强,不努力肯定混不下去。民企敬业是为自己干,两者不是一个层次。一个是赚钱,一个是包含责任考核和政治追求在内的事业心。
至于说国企的前瞻意识一定比民企低,我不敢苟同。现在中国很多先进的大项目来自国企特别是央企。央企有资源、有实力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制定计划,进而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投资。
赵家俊:国企和民企冒险精神差别大是因为所有制不同。民企是自己完全承担责任。国企是国有资产,必须谨慎。
前瞻性是对问题的看法。企业的前瞻性与个人的前瞻性不同。企业的前瞻性主要指经营的长期性,企业家的前瞻性主要是管理行为的前瞻。国企推行任期制,由于存在代理关系,肯定是短期行为,只考虑任期内业绩。民企考虑的则是给儿子孙子留下家产,是两代三代。
个人不认同国企敬业精神比民企低。敬业精神是个人指数,是企业家的偏好,和企业家个人行为、体力、工作习惯、工作效率有关。而且,行业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对敬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不同。
《国企》:报告认为“社会和政府都期望国企能承担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但实际则不尽如人意。”国企现在对产业的领导力是否存在争议?
吴晓波:国企对产业的领导力与其所处的产业特征有关系。国企多分布在产业上游,和终端消费者距离较远。在基础性行业,国企确实引领了行业发展,比如高铁和大飞机。报告的样本集中于终端市场企业或者接近终端消费者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国企的引领能力可能不是那么强。比如新能源汽车,民企很积极,国企却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许保利:国企不能在所有行业都引领行业发展。国有经济的布局有重点区别,在一些领域引领行业发展,在一些领域有行业地位,在一些领域没有优势甚至不存在。具体来说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国企要向这些领域集中。
安林:如果总是有这样的意识,“国企应该挑大梁”,那么民企永远长不大。我们也希望民企如华为一般冲在前头。事实上,国企不停地发展,规模、技术成果很多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比如蛟龙号。
赵家俊:有没有数据排名,比如在多少行业,前几名的企业都没有国企?事实上,国企有些行业不想成为引领者,比如房地产业。还有零售业和服务业,国企不愿也不应该去引领,这和国家政策有关。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引导决定了国企在什么领域发挥什么作用。过去讲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未来国企还要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对国企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再认识。
《国企》:如何看待报告所说的“国企内创疲软”?
吴晓波:报告认为,国企的内创空间很大。一些来自国企的高管在民企CEO等岗位上发挥了创造力,这对民企和社会来说当然是好事,不过对于国企来说是一种损失。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优质资源在国企体系内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我们希望国企改革深入下去,解决机制问题,给有能力有创意的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二三十年,大企业病很流行。国企开始以内部创业、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改善创新环境。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在企业落地。要承认差异性,有创新能力又肯冒风险的人应该得到鼓励并给予发挥的空间。因此,企业内要克服红眼病倾向,破除新大锅饭的心理。不能讲“这么多年了又一起共事,发展成果也要平分”。贡献不同,成果分享肯定不一样。
许保利:先不说“存在内创疲软”这个判断准确与否,国企的创新能力的确需要加强。有些国企体制不灵活,不能营造创新氛围;有些国企由于机制问题、垄断地位、创新危机弱等原因,创新能力不强。不过,创新是有风险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相吻合,否则就会打水漂。不排除有职业经理人跳到民企,发挥更好的个案出现。
安林:不是国企内创疲软,整个社会都内创疲软,民企更严重。前几年流行的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现在都没了。实业空心化、创业的环境和土壤不好。民企船小好调头,可以卖工厂搞房地产。国企不能掉头。
国企亚健康了吗?
《国企》:“低风险偏好、看重短期业绩、内创疲软”等,真的如报告中所说的“对于国企来说是一种亚健康”吗?
吴晓波:肯定是一种亚健康状态。
企业需要积极进取,这是生存发展之道。如果企业缺乏冒险精神,也许今天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明后天就很难说。低风险偏好,影响到企业应对竞争时的状态。趋于保守,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会处于下风。当然,不是说企业一定要追求高风险。而是说,企业家一定要敢于冒风险,否则企业将承受更大的风险。
大多数国企中层骨干,业绩导向看上司。在求安稳的企业文化中,搞创新需要冒很大风险。明明有好的创新机会,或者不敢有所作为,或者由于和业绩指标没有多大关系而不愿作为。背后的根源可能在于市场绩效与企业领导的职业生涯联系较弱。国企聚集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员工平均素质也比较高。如果应该有的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国企的考核体系以保值增值为目标,但竞争环境有波动,企业做出战略性行为会导致业绩有波动,因此一味追求保值增值的做法并不科学。我们说只看重短期业绩是比较危险的倾向,毕竟下棋时多看一步胜算才会更大。
许保利:如果一个企业真要这三个指标有问题,肯定需要改进。低风险偏好无可非议,企业行为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国企盘子大,不是个人资产,不能有赌徒心态,以赌拼大发展。没人会答应国企那么玩。前瞻意识主要处理的是长期和短期的关系。过于前瞻,眼前的事情没做好也不行。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个人认为报告的研究思路值得商榷,企业的健康是否可以类比人的健康?一个人健康与否,是个人的事情。一个企业是否也是这样?企业生存从来不是自己的事。企业为市场而存在,为市场需求而活,产品不行肯定被淘汰,否则企业的存在毫无意义。
对国企三项指标都不如民企的一个反证是,现实中谁发展好?还是国企。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三项指标国企均高于民企,是否就说国企一定发展得更好?
赵家俊:低风险偏好、看重短期业绩在国企普遍存在,但这未必不好。如果一个国企只由一个国企领导一直代理下去,很可能会滋生其他严重问题。国企一把手的短期行为是制度造成的,是迫不得已的,需要另外的制度约束,和健康与否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企业,管理上不能过度拟人化描述。其实,健康不健康看结果。有些人一辈子高血压没多大事,有些人血压高一天就受不了,很难说谁健康。判断健康与否,选择什么指标、占多大权重非常重要。有些指标逻辑上存在问题,是否有必然联系不好说。企业健康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是能否可持续发展。企业健康的核心要素一是是否能长期存活,二是是否活得比别人好。
《国企》:那么,如何改善国企这种亚健康状态?
吴晓波:对于国企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不要过多地纠缠于所有制。因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来自管理架构、管理体系而不是所有制。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国企表现好,有的国企表现差?好的国企一定是利益共同体,相互制衡又相互激励。其次,核心在于领导团队。有水平有能力的管理者能否待得住、待得好、待得长?现在大家希望国企领导人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国企领导和政府官员不一样,要承认其特殊价值。市场经济要承认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当然绝不是鼓励贪婪,而是推行符合人性的激励。
对于国资监管,国资委需要反省的是管得越来越细。国资委毕竟不是企业,国资委干部也不在经营一线,对企业了解程度远不如企业领导。企业在市场中更多地受到来自上级的指挥棒影响,也不利于发挥企业的创造力。有时国资委是出于好心,辛苦做了很多工作,但不一定符合市场规律。比如推广精益生产,设定了很多指标,成立了推广小组。但对于企业,更多的应该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国资委要放权,管底线指标,不能过线。一旦过线,必须严厉处罚。底线之上如何发挥交给企业,给企业更多空间。
归根结底,体制改革保证底线,机制改革保证自由空间。
安林:国企的出路是市场化。只有市场化才能解决国企不具备、民企具备的东西。反过来说,民企不市场化也不行,更容易衰落。市场化手段,国企民企都可以用。国企上市后就变身为公众公司,很难再区别国企和民企。
信息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3-06/11/c_124843404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