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产品看起来不怎么样,却能成为爆品?而有的产品明明内在价值极高,却被顾客“冷落”?在日常的销售场景中,经常会有商家对此感到费解。其实这种现象自古就存在,为何顾客会“不识好货”呢?
原因在于,产品价值存在认知门槛。近日,体育外围平台APP教授郭斌撰文分析产品价值存在认知门槛的四重因素。他结合《水浒传》里杨志卖刀和《飞狐外传》的相关故事,为商家们指明“应对之法”。
体育外围平台APP教授郭斌
产品价值的认知门槛:《水浒传》杨志应该如何卖刀?
郭斌/文
在商业世界里,如何将产品的价值有效地传达给目标顾客,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是因为不论产品内在价值究竟有多高,如果无法被顾客感知,或者无法说服顾客相信它所具有的价值,即使是很有价值的产品,也会沦落到“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甚至是被鄙视的地步。
为何顾客“不识好货”?
在互联网时代,上述情形会变得尤为明显,这可归结为如下四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许多产品价值的理解,背后是有一定的认知门槛的,换言之,市场上的潜在顾客,并非都有能力来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以及产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第二,产品价值的背后实际上是产品提供者的能力,而我们知道,能力有些时候是很难用显性的方式高效率地传达的;
第三,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不断生成以及大量噪声信息的混杂,要求人们具有非常高的信息有效甄别能力与计算能力,这显然会超出大多数人(非专业人士)的能力圈;
第四,日益增多的选择,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人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来仔细甄别产品真正具有的价值。
杨志应该如何卖刀?
我们且先来看《水浒传》中对“杨志卖刀”的描写:
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卖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水浒传》第11回,汴京城杨志卖刀)
这把祖传价值三千贯的宝刀,“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好不容易来了个牛二,却落得个“还不如三十文一把的刀”。任你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牛二只晓得“切得肉,切得豆腐”。好一个英雄落魄贱卖宝刀切豆腐!
说来这也是杨志的产品销售策略存在问题。那么,杨志应该如何卖刀呢?
首先,要为宝刀寻找到真正合适的买家。因为宝刀的价值是有明显的认知门槛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宝刀须得赠英雄”,因为英雄既知晓宝刀的价值,又能把宝刀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牛二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销售对象。
其次,倘若杨志在卖刀之前,找一个大V(例如高太尉高俅)或者是流量网红(例如李师师)先做一个推广(所谓的“借势”),估计这把宝刀的售价会立马扶摇而上。高俅高太尉的专业虽然只是踢得一脚好蹴鞠,按理说卖球、卖球鞋找他更合适,刀类产品不在他的专业范围内,但吃瓜观众对于这一点似乎不太清楚,也或者不太在意——“哇塞,侬晓得伐,那个高太尉说了,这是一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宝刀,宝刀耶,便是那李寻欢见了此刀也要望风远遁呐。啧啧,真是一把好刀啊,我早就知道,我早就看出来了……”,一边说着还一边摇晃着脑袋。
产品价值存在认知门槛
杨志卖刀之后,时隔大致600+年,依《飞狐外传》记载,类似事件又发生了一起。只不过此次销售的不是实物产品,而是价值更具隐性特征的无形产品——能力。且看如下描写:
只听得门外更鼓打了四更,相斗的四人败下了两人,只剩下两个胜者互斗。这两人此时均以浑厚掌力比拚内力,久久相持不决,比的是高深武功,外形看来却是平淡无奇。福康安很不耐烦,接连打了几个呵欠,说道:“瞧得闷死人了!”这句话声音甚轻,但正在比拚内功的两人却都清清楚楚的听入耳中。两人脸色齐变,各自撤掌,退后三步。一个道:“咱们又不是耍猴儿戏的,到这里卖弄花拳绣腿,叫官老爷们喝彩!”…… (《飞狐外传》第18章,宝刀银针)
“比的是高深武功,外形看来却是平淡无奇”,福康安福大帅看得索然无味的情况下不得不接连打了几个呵欠,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狂野情绪吐了个槽——“瞧得闷死人了!”。
倘若是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港片中对打之人口中做出的各种自带声响、拳脚交错之间驳杂着各种立体声音效的武打场面,福大帅定然会觉得“果然好武艺”。
其实这类故事还有一个历史更为久远的版本,这便是韩非子所讲的“买椟还珠”的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因为“椟”的华美是直观可见的,而“珠”的价值却是有认知门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