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成功的传承经常是被逼出来的

以《纽约时报》拥有者的独女传承和博世公司“三权分立”的治理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18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71

对于很多一代企业家来说,无论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初始阶段,还是披荆斩棘破万难的守业阶段,都不是特别难的事,最难的莫过于垂老之际,如何将倾尽一生心血打造出来的“辉煌”顺利传承下去。

传承很多时候会面临这样的窘境:子女不愿意接班?子女没有能力接班?这样的局面看似很糟糕,但美国《纽约时报》的拥有者和德国博世的创始人曾面临更糟糕的局面。

即便如此,他们为何依旧能够顺利传承呢?体育外围平台APP教授陈凌对此展开分析。他认为,成功的传承经常是被逼出来的。《纽约时报》和博世当年的传承正是如此。

体育外围平台APP教授陈凌


为什么成功的传承经常是被逼出来的?

陈凌/

虽然生老病死是每个自然人的必经之路,然而事实说明,真正能够对于传承做好充分准备的第一代企业家还是少数,成功的传承经常是被逼出来的。

这些成功传承在开始的时候不为人所看好。美国《纽约时报》的拥有者阿道夫·S·奥克斯的传承开头就遇到没有儿子的挑战。作为传统重男轻女的犹太家族的后人,他只有一个女儿,而且在美国社会,父亲必须尊重女儿的个人选择。

德国博世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面临的挑战还要艰巨,他长期培养的接班人,他的儿子小罗伯特·博世却在30岁的最佳接班年龄因病去世,这个时候罗伯特·博世已经60岁了。

这两个非常糟糕的开局却没有难住优秀的企业家,历史最终见证了两个不同模式的传承经典。

《纽约时报》拥有者的独女传承

奥克斯-苏兹贝格(Ochs-Sulzberger)家族前赴后继,通过四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家族事业创始人阿道夫·S·奥克斯在1896年购入《纽约时报》[1]时的梦想——拥有全世界最伟大的报纸之一。

纽约时报街景

当时阿道夫面临中国企业主类似的问题,他只有一个女儿伊菲珍,而且他担心女儿没有能力经营好报纸。因此,他被迫提前很长时间谋划传承。

首先阿道夫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一种接班人的使命感,称她为“我至亲的女儿和唯一的儿子”,教给她自己所珍视的价值观:慈善、好奇心、热爱家庭以及保护他所珍爱的瑰宝——《纽约时报》。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教导女儿不要太抛头露面,不要成为众人的焦点。

其次,阿道夫逐步为女儿培养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作为犹太人的奥克斯家族,有表兄妹结婚保证家族产业

流向外人的传统,大家希望伊菲珍嫁给自己的表哥朱利亚斯,但是最终伊菲珍选择了阿瑟·海斯·苏兹贝格。

于是,阿道夫·奥克斯把女婿和外甥同时带进《纽约时报》。两位年轻人都干得不错,阿道夫生前无法决定哪位作为企业的接班人。他权衡再三,把最终的选择权交给了女儿。

临终前,阿道夫用50.1%的普通股成立奥克斯基金会,同时他指定女儿、女婿和外甥为基金会的信托人,而他们有权决定报社的董事会主席和发行人。这是他为传承所作的第三步安排。

《纽约时报》家族树

投票以前,伊菲珍把表哥约出来,并委婉地告诉他自己会投票给丈夫阿瑟,因为阿瑟相信自己是阿道夫的真正选择,而伊菲珍不愿反对丈夫。另外,她自己也相信阿瑟是这一企业的最佳接班人。

无论是从自身家庭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伊菲珍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丈夫阿瑟。阿道夫似乎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他提前做好了安排,如果朱利亚斯离开企业,那么他会得到一笔很大的资产作为补偿。

朱利亚斯虽然非常失望,但是他还是选择作为总经理留在《纽约时报》并一直工作到退休。《纽约时报》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就这样顺利完成了,阿道夫的长期准备和几个关键点的精心策划功不可没。

博世如何在接班人突然去世后设计传承

德国博世公司沿用至今的“三权分立”模式,堪称家族企业治理的经典模式2。而这一模式的面世,也是在企业家原来培养的接班人突然去世,传统传承模式遭遇挑战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

公司创始人罗伯特·博世(1861-1942)原来积极培养唯一的儿子小罗伯特,11岁时小罗伯特就开始帮助父亲处理库存方面的事宜,18岁就进入公司做学徒,可惜几年后小罗伯特就患上重病离开了公司。

192130岁的小罗伯特不幸去世,而那时罗伯特本人已经60岁了。为了家庭和企业的未来,罗伯特坚持再生一个儿子,他不惜与爱妻离异再婚,1928年罗伯特·博世如愿以偿再获儿子,他取名还是小罗伯特。

罗伯特·博世

早在第一个儿子患病期间,罗伯特·博世就预见儿子不可能成为公司的接班人,因此他在培养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同时,积极设计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治理模式。

由于他无法预见未来,他只是给出了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这一模式在他选定的团队和家族的共同努力下,一直到1964年才最终完成。

创始人在他生命最后20年有关传承和治理的殚心积虑没有白费,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最终给博世公司的基业长青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博世的治理体系

罗伯特·博世的传承对于我国家族企业传承具有更大的启发意义,没有儿子或者子女不愿意接班怎么办?笔者所接触的很多家族企业第一代都有罗伯特·博世的烦恼。

夜深人静时,企业传承和自身生命的巨大不确定性常让家族企业一代们坐卧不安,但是第二天一早他们到了企业又陷入日常忙碌之中。显然,很多企业家都有博世先生的烦恼,但却没有他的决心和行动。

为了公司的未来,罗伯特·博世设计规划了十多年,提炼核心理念和经营思想,培养未来接班人团队,设计公司和家族的治理机构等,如果不能把传承规划写下来并付诸行动,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再来做这件事就太晚了。

有备选接班人的家族也要尽早启动传承

与前面这两个面临巨大挑战的家族第一代相比,有太多的企业领导人因为有儿子,有时甚至有两个或更多接班人备选,而忽视了对于传承紧迫性和复杂性的充分理解,最终由于太晚启动传承,挫伤了接班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错过了传承的最佳时期。

笔者曾经服务的一位企业家因为多年积劳成疾,所以非常严肃地考虑传承问题。他在做手术之前让儿子代理总经理职位,这个儿子担任常务副总多年,经营能力和经验都经受过考验,彼时三十多岁。

手术比预期的顺利,企业家身体恢复得很好。他回到公司上班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停止原来的接班计划,他认为自己可以继续经营企业。三年后,失望的儿子自己创业去了。

有备选的接班人,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备选的接班人并不能保证传承一定能够成功。由于身边有一位时刻准备着的接班人,第一代企业家对于未来的传承形势做出误判,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所以,家族有备选的接班人更要逼自己早日启动传承进程,积极培养和锻炼接班人及其团队。当然,笔者今天讨论的传承话题,是鼓励没有合适家族接班人的企业家,积极寻找家族以外的接班人和面向未来的企业传承与治理模式。

家族企业传承是充满艰险的,成功的传承模式往往是被逼出来的;传承的模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应该结合公司和家族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

虽然中外家族企业的实例说明,很多企业家都在被逼之下开始正视传承挑战,也就是说,往往只有当企业家的健康出现红灯,或者在企业经营力不从心的时候才考虑传承。

如果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生命之脆弱,企业家要逼自己正视现实,接受传承挑战,早日规划家族和企业传承,甚至越早越好。传承,不仅是传承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家族事业的使命和责任。认真培养好接班人,顺利完成交接班是第一代企业家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苏珊·蒂夫特、亚历克斯·琼斯2007:《报业帝国——〈纽约时报〉背后的家族传奇》,华夏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一版。

2Johannes Baehr and Paul Erker 2013: Bosch, Geschichte eines Weltunternehmens. Verlag C.H. Beck, Muenchen.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