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农村,拿华中科大教职,她如何在艰难中圆梦?| 光芒背后

发布时间:2023-05-23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269

最近,一位刚毕业不久的浙大管院博士毕业生,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消息——她拿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外围平台APP的教职。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毕业后能入职国内一流大学,这对很多博士生来说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而她不仅做到了,还在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的战略管理与国际商务博士学位。

导师也给了她一个极高评价:为人真诚坦率,学习认真刻苦,拥有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等宝贵精神。

在为管院拥有这样一位如星辰般闪耀的学子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对她产生了诸多好奇。都说“考博难,读博更是难上加难”,为何她会攻读两个博士学位?为何读博期间的她能发表那么多高水平论文,还是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她的“光芒”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联系她做了专访。她叫杨露,是体育外围平台APP2016级企业管理专业直博毕业生。读博期间除了专注科研,还担任过管院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荣获过不少荣誉。

原本我们以为,这一定又是一个智商惊人、轻松做“卷王”的超级学霸。然而杨露却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聪明学生,只能算是一个努力学生。

“我的读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同样也经历过迷茫和不适应……”采访中,杨露将自己的读博与求职经历娓娓道来,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学弟学妹们给出了相关建议。

【光芒背后】系列专题第16期,一起来看体育外围平台APP优秀博士毕业生杨露光芒背后的故事。

体育外围平台APP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杨露(右3)

历经艰难走出偏远农村,山区孩子终圆高校教师梦

相对于很多从小生活在优渥环境下的学霸来说,杨露的成长之路更为艰难。

她出生在湖北当阳的一个偏远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她太多指导。就读于乡村小学的她,也无法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幸运的是,杨露的父母非常开明、善良,对她的学习总是无条件支持,且常常跟她说:“书不是给我们读的,是给你自己读的,读书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

在父母的引导下,杨露始终坚信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从小便在心中种下了理想的种子——长大后要做一位对国家有用的高校教师。

上学后的杨露很喜欢汪国真先生的一句话,“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这句话也几乎是杨露一路辗转各地求学的真实内心写照。

她经历过高考失利后的再冲刺,也经历过外语考试、博士论文外审等多重不顺后的再奋战。但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从乡村小学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再到体育外围平台APP;从湖北当阳到武汉,再到浙江杭州,杨露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勇闯成长道路上的重重难关,一步步接近梦想彼岸。

风雨磨砺下的杨露,也迎来了一次次成长上的蜕变。她说,进入体育外围平台APP读博前,她觉得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免生的自己还算优秀。但进入体育外围平台APP后,她发现导师团队里的同学个个来自名校,仿佛每个人都比她优秀。

刚开始读博的她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在团队学习中常常依赖师兄师姐的指导与帮助,不愿独立思考与主动解决问题。后来在导师霍宝锋教授的悉心教导下,她开始锻炼自己独立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多次刻骨铭心的成长阵痛,她变得越来越独立、勇敢、自信、从容,更深刻体悟到“坚持”对于读博与科研的重要性。

如今,那个自卑、事事依赖他人的杨露不见了。凭着出色的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杨露终于如愿入职国内一流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回到曾经熟悉的城市——武汉,圆了儿时的高校教师梦。

“这一切都归功于学院和导师对我不离不弃的培养,还有学院提供的丰富平台资源与国际化的直博生培养模式,让我从学术研究小白快速成长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学者。”杨露满怀感激地说,“相信在管院读博的收获将支撑我在未来泥泞的征途上加速行进,站上新高峰。”

与优秀的人同行,幸运和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每年都有很多博士生争相应聘这所“211”“985”高校。但要成功拿到该校教职,需要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

杨露能够顺利入职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外围平台APP工商管理系,正是因为她在读博期间发表了很多高水平论文,参与过不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且作为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她在学术研究上已具备一定实力。

这些“闪耀”的过往,看起来似乎都是学霸与生俱来的“标配”。但只有杨露自己知道,能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师爷赵先德教授的推荐,并最终圆梦,关键秘诀在于“与优秀的人同行,为目标做好充足准备”。

“我真的只是比较努力,也比较幸运,能够在2015年夏天的管院iPhD直博夏令营面试上见到学术造诣高、性格温暖善良的霍宝锋老师,并能有幸加入他的团队,跟随一群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做研究。杨露说,第一次在夏令营面试现场见到霍老师就被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的温暖治愈形象吸引,后来在管院官网深入了解霍老师后,再次被霍老师超高的学术造诣折服,因此决心跟随他做研究。

杨露(左)与导师霍宝锋

成功进入其团队后,杨露在相处中更是感受到了霍老师的睿智、豁达、谦逊,以及对学生无私的爱。

“霍老师会关心团队所有同学的生活,让大家遇到困难不要独自承受,需要帮助时大胆提出来。即便他在出差,也会打很长时间的电话帮我们解困,有时打过了饭点,有时打到深夜。”提到霍老师,杨露难掩内心的感动与敬佩。在她眼中,霍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会结合团队中每位学生的研究兴趣,带领大家探索各自感兴趣又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当学生在科研进展上出现问题时,他不会斥责,只会一次次投入大量时间的鼓励、安慰以及引导学生如何破题。

在霍老师的关心爱护与正确指导下,团队这些年来集聚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博士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博士毕业后顺利拿到国内一流高校教职”,这样的事迹在师门中并不鲜见,很多师兄师姐都发表了代表性UTD论文(JOMPOM),毕业后就职于同济、天大、西交、大连理工、山大等国内知名高校。

“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秀的同门从不吝惜与我分享科研经验,对我的指导亦是毫无保留。我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多是与他们合作的,通过共同探讨,互相指出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杨露感慨地说,能够与这样一群优秀且温暖的人同行,是无比幸运的事。当然,要跟优秀的人同行,自身的持续付出与努力也是必备的。

“幸运和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杨露,从小就明白这一道理。为了实现自己的高校教师梦,杨露在读博期间始终以远高于毕业要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多看、多想、多钻研、多思考、多讨论,挖掘自身研究兴趣,找到自己喜欢、擅长且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到尽早确立职业规划,根据规划做研究、发论文、参与国家基金项目等,再到求职时提前为面试做准备,杨露的读博生活始终在持之以恒地为目标做准备,为梦想奋斗。因为她认为读博不完全是智商的角逐,这个过程漫长、枯燥且充满各类挑战,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勇拼搏的人才能摘取最后的成功果实。

几经波折后光荣毕业,仍坚持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

受浙大管院iPhD国际化培养模式熏陶,杨露进入管院读博的第一天就暗自下决心:未来要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学科高端研究型人才。

朝着这一目标,杨露在专注科研的同时苦练英语,积极为通过联培方式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学术科研能力做准备。奈何命运最初给杨露安排了不好的“编剧”,她经历了托福考试和联培申请的双重失利。

不过性格坚韧的杨露并未放弃,在导师的鼓励与帮助下,杨露很快便重新振作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关注到了在国际学术期刊上频频“发声”的霍宝锋教授团队,并表达希望推荐优秀博士生前来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

考虑到杨露联培申请失利,和她对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网络搭建的迫切需求,霍宝锋教授深思熟虑后推荐了杨露。但犹如“玻璃渣里找糖吃”,机会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挑战而来。杨露在申请攻读塞维利亚大学战略管理与国际商务博士学位的过程中,经历了因不同文化下的不同做事方式带来的重重苦恼,好在坚韧的杨露最终挺过来了,成功申请到攻读该博士学位的机会。

因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目前杨露仍在攻读该博士学位,并立志今年年底势必拿到学位。对此,周围人表示不解,他们认为作为管院优秀博士生毕业且已顺利入职国内一流大学的杨露,没必要再花费精力拿第二个博士学位。然而杨露却不以为然。她说,对于青年学者而言,国际视野持续开拓和国际化学术合作网络搭建非常重要。

“在与塞维利亚大学导师Jose A.D. MachucaRafaela Alfalla-Luque两位老教授的邮件往来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学术的纯粹热爱和饱满热情,他们的贴心认真、严谨细致以及一次次的耐心指导,始终鞭笞着我在学术研究中不断突破,收获成长。杨露说,她想坚持攻读这个博士学位,与国际优秀学者同行,是因为她坚信多元文化与思维的碰撞与融合,可以锻炼她多元化的思维和更加强大的适应能力、包容能力、学术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做准备。

分享学术研究的杨露

读博的过程百般不易,但最初的梦想坚不可摧

学习之余,杨露有个单一且朴素的兴趣爱好——运动,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跑步。“我特别享受自由奔跑的感觉,在奔跑中享受夏日的晚风,排解腐烂的情绪,感受平静的内心,体会坚持的意义。”

“坚持”是什么滋味,意味着什么?或许少有人比杨露更清楚。因为过去几年里,杨露经历了迷茫摸索、奋起直追、接连打击,相比很多学霸读博过程的“一帆风顺”,杨露的读博时光可谓“百般不易”。

尽管杨露本身性格外向、能量十足,但读博前两年的她依然不适应博士生的身份和不同于本科的学习模式,多次陷入迷茫与低谷。

幸运的是,她获得了学院多位老师的关心与霍老师的指导帮助。

从低谷中跳脱,走上学术科研的正轨后,她在读博的后半程精读团队成员的所有论文,读她感兴趣的文献,在霍老师及团队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不断调模型、写论文、投论文和发论文,用加倍的努力开启“奋起直追”。

在这个过程中,即便经历多次论文被拒,甚至第三轮被拒,杨露也从不气馁,铆足了劲要追上团队中那群“优秀的人”。也正是在这样反复的磨练中,杨露学会了如何做更好的研究。

可命运给出的“坎坷”设定,像是盯紧了杨露。读博的最后一年,杨露迎来了读博以来最灰暗的时刻——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盲审没通过。这对曾经缺乏自信的杨露来说,无疑是又一次沉重打击。那一刻,她心中绷紧的“弦”猛然断裂,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但难过并不能解决问题,杨露很快又调整心态,准备正面迎战,找导师探讨论文修改思路。她忐忑地将盲审不通过的结果告诉导师,令她感动的是,霍老师并未批评她。在与杨露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通话过程中,霍老师向杨露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过程和读博过程,以他所见过的成功跨过坎坷的真人案例,鼓励杨露坚强面对。

“霍老师当时跟我说,很多事情正是因为艰难,成功才显得弥足珍贵,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成败。和他通完话后,当时的我瞬间‘满血复活’。”杨露说。

就这样,杨露快速从情绪中走出来,在导师及同门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仔细修改博士毕业论文,最终顺利通过,且获得了体育外围平台APP“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杨露(右1)与团队同学在圣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如今回想起在管院读博的时光,杨露用“不易、珍贵、温暖、充实”来形容。她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经历艰难险阻与磨练,体味迷茫、无助、黑暗与挣扎,但好像每个关卡最后迎来的结果都还不错。这大概就是人生吧,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读博过程的写照。”

杨露谈到这里时有些释然,眼神中也满是坚毅。一次次的闯关经历,让她坚信这世上不会有跨不过去的难关,更不会有征服不了的难题。所以她毕业后依然坚定选择去实现“最初的梦想”,以一名高校教师的身份,继续在科研道路上攻克难题。

滑雪时的杨露

“圆儿时的高校教师梦并不是我的终点,而是我下一段征途的起点。”杨露说,作为一名学者,她希望未来继续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科研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这一研究领域做更多有价值、有意义、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为解决企业现实管理难题、为中国原创管理理论登上国际舞台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教师,她将竭尽全力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努力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年教师应该践行‘科研育人’,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杨露说。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