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官网
“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在欢庆与惜别中,亚运赛事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后亚运时代的开启。
亚运会为市民奉献了一场体育盛宴,刷新了“世人的眼球”,让大家看到了这座美如诗画的数字之城。而在后亚运时代,杭州城市品质不断升级,文旅消费溢出效应明显,文旅产业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亚运惠民”不仅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目标,也是办赛效果的体现。精彩的赛事结束,但亚运会留下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都将对杭州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体育外围平台APP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的马世罕、林珊珊、叶顺、应天煜、黄浏英组成项目小组,不仅深度参与了亚运流量预测工作,以管理知识和数智技术助力杭州亚运举办,更是开启了后亚运时代的前沿思考。
杭州如何打造亚运遗产新地标?如何将亚运留量转变为“城市遗产”?亚运遗产可以赋予文旅产业怎样的活力?本期【亚运“浙”里看】特别策划,浙大管院亚运项目组“再次出击”,为杭州打造“亚运之城”积极献言,为杭州文旅发展贡献管理学科智慧。
受访学者
黄浏英,体育外围平台APP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
叶顺,体育外围平台APP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作为杭州亚运会火炬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杭州一定能让将来生活在这里的人过得更好,亚运才十几天,过日子是一辈子的。”诚如此言,亚运会的举办给杭州带来巨大的即时流量与知名度。而杭州市从亚运筹办开始,就明确:不单要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更要把亚运会所留下来的场馆办赛经验和各项资源用足用好。
在后亚运时代,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老师们就“杭州如何继北京、广州之后,打造亚运遗产新地标”的问题展开了深度思考。他们不仅为亚运提供科研“智”慧,更对未来杭州如何管理、活用亚运遗产有着自己的看法。
如何将亚运产品转化为亚运遗产?
相比于以往的亚运会,今年的杭州亚运会不仅留下了“场馆遗产”,也留下了“景观遗产”和“人文和科技遗产”。对于如何将“亚运产品转化为亚运遗产”,黄浏英老师和叶顺提出了三个建议。
1
场景创新,赋予亚运场馆更“厚”的价值
为举办亚运会,杭州建造、改建了一大批专业、高水平的运动场。而这批亚运场馆不仅仅是竞技的空间,更将以“向民开放+青少年业余训练+承办大型专业运动会”的模式惠及市民与游客。
在体育盛会遗产中,这并不是先例。对此长期关注的黄浏英指出:北京奥运景观到奥运遗产的转变,可以给杭州未来的场馆利用带来很多启示。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水立方”是其中的标志性场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际,这个功勋场馆又摇身一变,为自己的姓氏加上了“两点”,成了冰立方。这两点,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国人民对于奥运遗产再利用的智慧。正是这次华丽转身,使得“冰立方”能够在十多年后作为冰壶比赛的场地重回大众视线。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变身之中,黄浏英看到了比赛场馆的场景创新,可以从多维度赋予一个空间更“厚”的价值。
目前,杭州亚运会51个场馆已经制定了下一步具体利用计划,确定了下一步可持续运营的单位,以确保场馆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不会在赛事过后就一片寂静。
黄浏英了解到,从亚运项目的场地选址开始,相关部门就已经开始谋划场馆后续利用问题。杭州亚运会包括大莲花、小莲花在内的多个亚运场馆,在后亚运时代,基于场馆的区位条件、赛事能级、功能配置等特点,将其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持续服务于社会公众。
为了让市民更广泛地共享亚运成果,杭州和5个协办城市注重将亚运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以亚运会为契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今,这批运动场地正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
2
景观可持续化,让景物流动、让精神凝聚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从2015年获得第19届亚运会主办权开始,杭州用了长达8年的2900多个日日夜夜,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精准落实在每个环节,规划了诸多让世人“眼前一亮”的亚运景观。
对于亚运景观,叶顺认为,其中不止有“物”的景观,更有“人”的景观,而两者的共同转变才能让亚运景观可持续化。
#1让“景物”留存好、流动走
对于场馆、绿雕、景观小品等物理意义上的亚运景观,首先是要做好景观维护、标牌解说、游线设计和推荐等旅游规划工作,让这些景观成为杭州旅游的亮点和记忆点。
此外,更重要的是考虑怎么让这些固定的景观能够“流动”起来,“流出”杭州,让全国人民都能共享。
叶顺给出了两种提议。一方面,通过文创开发,把亚运景观IP化,进而产品化,把大景观变成小产品甚至是虚拟藏品,流入千家万户;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把物理景观转化成为数字景观,通过游戏化场景设计和段视频裂变营销,让更多的人能够在虚拟世界里体验这些景观的魅力。
#2让“人”文精神凝聚起来
无数镜头记录下了亚运中最美的景观——人。无论是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赛场边加油助威的观众、志愿者,还是全力支持亚运的杭州市民、各地游客......他们用实力、拼搏证明了中国实力;他们以笑容、欢呼、拥抱诠释了何为体育精神、何为亚运精神。
在叶顺眼中,“人”的景观需要记录、需要故事,是最宝贵的“亚运遗产”。我们更应该要把运动员的故事、志愿者的故事、观众游客的故事、市民的故事,挖掘记录下来,凝聚成一股精神力量,成为最核心的亚运遗产。
3
“人文+科技”,让体育盛会变身人文盛会
提到了亚运中的“人”,就不得不提起亚运中的“人文精神”。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激情飞扬的体育盛会,更是亚洲人民交流互鉴的人文盛会。
从取自良渚遗址、意味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的亚运火种,到寓意勇立潮头的“潮涌”会徽,从“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中走来的亚运吉祥物......杭州用精彩别致的笔触为亚运文化增添一份清新婉约的江南情韵、一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表达。
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各类奥运物品、标志,亚运会火炬手中也有很多“杭州好人”、各个单位的杰出代表。在杭州亚运和开幕式和闭幕式,主角既包括了普通百姓,也涌现出了科技新“人”,比如点燃开幕火炬的数字人、转运赛场铁饼的机器人、提供导航服务的虚拟人……没有明星大腕光环加持的杭州亚运会,开启了全新的平民化创意办会模式,这种“人文+科技”的办会文化,也将成为此后诸多赛事可以传承光大的重要“遗产”。
黄浏英指出,“遗产”不一定是具象的某种物质,更是一种思潮、文化、乃至于精神财富。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办会理念,诠释出独属杭州的时代精神。
“我们相信,亚运会为杭州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数十天的目光聚集,而是运动赛事、竞技水平、场地设施、人才队伍等长期收益,真正惠及生活在这片美好区域上的人民!”黄浏英说。
如何管理、利用亚运遗产?
将亚运景观与亚运产品转变为城市遗产后,我们又该如何做好亚运遗产的管理?利用亚运遗产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浙大管院学者给出建议。
叶顺认为“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管理,这也能够使遗产达到可持续的效果,从而实现其“长期性”意义。
1
亚运遗产资产化
把亚运遗产作为杭州文旅产业的重要资产来看待,灵活应用资产开发和管理的科学手段。
黄浏英也认为可以按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法,对本次杭州亚运遗产进行摸底、分类、分级。进行资产分类之后,参考空间多价值理论,对杭州亚运遗产的政治价值、经济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审美价值进行综合评估。
这样的资产化管理手段有助于厘清亚运资产,并对每一个种类进行灵活的管理和开发,从而实现亚运遗产的价值最大化。
2
亚运遗产场景化
叶顺提出了“亚运遗产场景化”的建议。在他看来将亚运景观、相关活动和关联符号有机整合,打造城市运动休闲新场景,嵌入新业态。
黄浏英建议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对亚运遗产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保护、整治或是再开发。
对于亚运场馆、绿植景观等,要做好定期维护,同时对于其传承和赛后利用更要提前做好规划。例如,杭州的亚运村,不仅是为了迎接亚运运动员和工作者而建,在赛会,更是成为了杭州打造了一处新地标运动员村里一处独具匠心的江南风格院落,赛后则将变身幼儿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杭州电竞中心在电竞之外,还兼顾举办球类赛事、演唱会等。
无论采用哪种利用方式,都要保留原真性,延展在地性,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使亚运遗产成为“活着”的、有生命的遗产。
3
亚运遗产市场化、数字化
亚运遗产特别是场馆后续的开发利用,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有效推进。不仅可以将场馆打造成全民健身或专业赛事的综合性场地,还可以将奥体中心体育场、杭州电竞中心、桐庐马术中心等亚运场馆进行景区化改造,推出亚运场馆旅游线路。
例如:结合时下流行的City Walk等形式,推出亚运场馆、火种采集、火炬传递、三江两岸、晨启杭州等主题线路,让市民在亚运会后依然可以继续感受亚运氛围,同时打造杭州文旅新亮点。
此外,学者们也建议,对于场馆、旅游线路、吉祥物等标志性的亚运遗产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二次开发,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融合,实现虚实体验的次元打通。
后亚运时代,杭州文旅有何发展?
一直以来,提及杭州,最具辨识度的IP就是西湖。在游客眼中,杭州是有着江南水乡的婉约、文人墨客的风韵、人间柔情的风骨。如今,亚运会让这座“人间天堂”焕发出“新活力”。
那么,在后亚运时代中又该如何将“亚运”变成杭州文旅产业的另一个标志?如何放大亚运的综合效应?如何让亚运遗产真正服务杭城文旅产业?
1
“赛会之城”新IP促进文旅产品迭代发展
杭州相关部门明确指出,加快打造“赛”“会”之城。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赛”“会”体系,到2035年,杭州要建立与世界一流城市相匹配的“赛”“会”体系。在未来的几年中,更将积极引进和承办高水平顶级赛事,大力培育自主品牌赛事。
“赛”“会”之城的新标签也意味着杭州文旅产品迭代速度会更快,而且玩法会更加年轻化、时尚化。亚运会丰富了杭州文旅的产品供给,亚运场馆、景观小品、亚运文化符号都可以成为新的旅游地标,为来杭州的游客提供新的体验打卡点。
黄浏英表示,继“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杭州数字经济新十景”之外,未来杭州可能会出现“潮酷运动新十景”。后亚运时代,杭州文旅或将进入“动感新时代,潮玩新地带”,杭州文旅发展也会“更快、更高、更强”。
2
“智”能基础设施提升文旅出行品质
通过亚运会的契机,杭州等亚运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管院的师生在参与亚运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了杭州的地铁网、高速路网、快速通道、高铁站、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且充满“智”趣。游客们体验到了科幻风的导引系统,配套低碳出行电动车辆的“数智”充电桩,无线太阳能充电的公园座椅,“信息化服务型”的公交车等。
此外,通过“匠心绣杭城”专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城市绿化、秩序都得到明显改善;3350片“嵌入式体育场地”把健身设施送到市民家门口,解决了特大型城市健身用地稀缺的难题。很多城市细节进行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极大地提升杭州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和品质。亚运文化、亚运精神、亚运服务标准会推动杭州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迈上新的台阶。
3
“赛会+文旅”打造国际文旅营销亮点
最后,杭州亚运会作为一个重要的IP,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杭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亮点。杭州文旅国际化指数会更高,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亚运会是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和城市消费能级的重大的窗口机遇,也是全面展示文旅行业发展成果的重大舞台。一场赛事,让亚运、让世界看到中国杭州,让杭州成为更多国际游客的选择,也让杭州在国际文旅舞台上的表现更加亮眼。
叶顺对杭州未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满怀憧憬,他表示,要最大化亚运福利,就要深入挖掘和活化亚运元素,讲好亚运故事。杭州的文旅产业将描上浓墨重彩的“亚运底色”。
因为一场赛事,成就一座城市。如今,在亚运会的影响力之下,杭州正向打造“世界级文旅名城IP的目标”迈进。
数字看杭州,亚运看浙里。这场为期15天的体育盛会为世人展现极具韵味的美丽杭州、现代化的数字化文旅之城,也为杭州文旅产业带来新的发展。
浙大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的学者团队将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统一起来,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重,为杭州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亚运新地标积极建言献策。
他们履行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责任,“服务家门口的国际赛事”,助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学科建设的社会效益,向世界讲述杭州故事、展示中国风采,为打造杭州的国际“亚运之城”文旅名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