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智时代下的企业资源匹配,这项研究获得2023体育外围平台APP优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7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数智时代下,网络姻缘一线牵不仅使得男女双方匹配更为精准,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

同理,企业也是如此。高科技企业产品对技术储备和环境适应要求极高,通常需要集结上下游等生态合作企业、以获得互补资源。然而,在高度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寻找资源赋能、能力互补企业的过程极具不确定性,“找拼图式”的互补模式难以满足企业日新月异的资源需求。

那么,面对传统互补策略难以适用的情况,高科技企业该如何构建起互补性资源,是亟需探索的议题。

浙江体育外围平台APP企业管理专业2017级博士毕业生杨升曦的博士生论文《核心控制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资源互补策略研究》正是基于数字生态场景,重新思考了企业资源互补策略的运用情境与作用焦点,探究了企业如何利用生态系统获得互补性资源的动态化、精准化过程。日前,这篇论文还被评选为2023年体育外围平台APP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她如何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在她看来,科研者应具备怎样的品质?获得有优博论文,她有何经验与感想?本期【研之有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升曦的科研故事。

Q1:你是如何确定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的?

博士论文研究大方向主要基于导师魏江教授极具前瞻性的的科研课题,而每个小论文的发表则是结合细分领域前沿发展和个人兴趣。

能够顺利确定最后的论文立题,我需要感谢的是Co-learning科研团队所链接的企业调研资源。这些资源为在读学生了解企业、深入企业访谈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

如今,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包括海尔、小米、华为等在内的中国制造企业,纷纷转向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技术、市场、供应链和人力资源等全面升级布局,对大国断供“威胁”做出破局回应。

在实际的企业调研中,我发现在创新生态系统这种高度不确定性场域中,涌现出了资源互补对象不清晰、参与者关系配置不稳定、互补规则更新不及时等新现象,这导致企业识别互补资源缺口、构建互补性资源的过程以及最终创新结果都变得十分复杂,限制了传统资源互补策略的作用条件。在关注到这一企业现象后,我开启了这项研究。

Q2:你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什么?有何发现与创新点?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主要聚焦于“核心控制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制定资源互补策略来提高参与者创新绩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索研究。

论文挑战了已有资源互补策略研究基于“提前知晓资源互补缺口”的前提假设,尝试回答企业如何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撬动生态系统中异质性参与者构建互补性资源、实现价值共创。

在研究问题和理论创新方面,论文突破了现有资源互补研究框架,考虑了企业如何在不事先知道资源缺口情况下获得丰富互补资源,以及拓展生态系统情境下集体不确定性的内涵与维度。

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选择方面,我的论文研究分别选取了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多个经济带的代表性企业,案例企业涉及汽车制造、通讯设备、高端机器人和电器工业等多个不同行业领域,对地理区域和行业分布进行综合考量,在研究方法体系上予以互补化运用。

论文中提出并明确了核心控制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定义,基于多案例探索性分析,归纳总结了存在“互补主体”和“互补功能”两种类型的资源互补不确定性,文章针对策略的作用情境和作用焦点进一步识别了四种资源互补策略。

在研究中,我基于问卷调研数据,检验了四种作用机制的效果和边界。在纵向分析海尔集团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全过程基础上,识别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四种资源互补主体,以及在不同阶段中涌现出的资源互补特征和路径模式。

Q3:你认为对于科研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怎样的品质?

相较于努力发表论文或者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证书,我认为更为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是培养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与心性,这将是漫漫人生长河的宝贵财富。

相信大家读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如何判断这个研究方向有价值、如何积累研究所需的资源、如何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企业家愿意协助你参与访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话和对方简要解释你的工作等。虽然因学科不同导致研究方法和范式有所差异,但科学研究和做事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我认为科研人员不应脱离社会、活在“象牙塔”中,尽早学会独立完成工作和建立耐挫能力。

还记得魏老师带我们团队前往青岛海尔调研,结束白天访谈工作后,会连夜复盘学习收获,为我们学习做人、做事、做学术树立榜样,也带给我了很多做科研的启发。

每周的学术例会则是堪比现场外审的试水“首秀”,抓耳挠腮地构思例会和忐忑等待汇报的日日夜夜仿佛刻入骨髓难以磨灭。事实上,只有经历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日复一日的追问思考才能打磨出完整的科研人格。

Q4:获得“优博论文”,你有何经验?

其实大论文的写作和评审并非自己原先预想的那么顺利,获得优博荣誉实属意料之外,在此需要向每一位在我写作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的专家、师长和同门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你们的不断鞭策和“精益求精”才让我在这一过程中收获颇丰。

大论文的选题一直延续了我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也衷心建议大家尽早锚定一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深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多年的积累和判断,逐渐将研究形成体系会比“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更行之有效。

在动笔之初,我会有一个大概的章节时间安排,例如几月到几月应该完成哪个章节部分。具体操作则会根据自己精力状态和数据完备情况予以调整,但是一定会保证每周有固定产出,按月复盘大论文进展。

我个人更喜欢白天集中精力写作,有时沉浸在思路中,午饭也草草打发。工作一天后经常会大脑“宕机”、体力耗尽,这时候我会选择去健身锻炼,把自己从高压工作中抽离片刻。

到了晚上,即使想到第二天还有满满的任务安排,我也会逼迫自己早些放下手机,保证充足睡眠来应对工作挑战。如今回想,大论文写作期间或许是自己作息最规律的时光了。

说到这儿,其实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是,当一个人竭尽全力用心而为之,并不执念于结果和期待时,或许是最佳的工作状态和心态,好的结果也随之到来。

Q5:都说读博、科研是艰辛和孤独的你如何在这个旅程中寻找乐趣?

做科研的确是艰辛和孤独的,需要秉持长期主义思想。短跑冲刺型选手可能会被这一漫长反复的周期折磨到怀疑人生。

在我看来,科研是不断寻找价值和收获反馈的螺旋上升过程,上升时快时慢,偶尔也会遇到瓶颈。我的经验是,可以培养一些个人爱好来化解暂时研究不顺的抑郁心情,例如养花、研究厨艺、旅行徒步、美食探店、尝试一项新的运动等等。

再譬如,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合作者也大有裨益。十分有幸在浙大管院这一平台结识众多优秀的前辈和同行,有时自己“钻牛角尖”陷入的沮丧情绪或许能被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点醒。

优秀的合作者能在黑暗摸索过程中无数次点亮前进的“灯塔”,很多idea就是和同门聊天、健身、散步时头脑风暴所产生,现在想来都是弥足珍贵的振奋人心时刻。

Q6:未来,你有怎样的工作和科研目标?

毕业后,我来到四川大学商学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大体职业目标和科研目标与在浙大管院读书期间一致,但工作与读书的节奏和重心还是有很大不同。

我希望自己能在新的环境中平衡好事业与生活,不陷入盲目“内卷”,努力寻找人生的“支点”。同时也希望自己在未来科研工作中能继续保持好奇心,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导师魏江教授的带领下,杨升曦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并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绩。那么,魏江教授是如何评价她的?又对杨升曦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互补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特性和热议话题。杨升曦在攻读博士期间,深度参与团队对数字生态企业的调研,捕捉到了核心控制型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得互补性资源的先进实践。她在前期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到企业做了大量调查,对数字生态系统的生成性做了阐述,从资源视角切入,提炼并创新性地提出资源互补策略在生态系统不确定性场景下的作用机理与整合框架。

这项工作凝结了杨升曦同学多年来在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持续耕耘和积累。希望她在未来科研工作中继续保持创新与求是精神,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做好科学研究问题。”魏江说。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