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没有“偷懒”的诀窍,关于“坚持”的科研秘诀他有很多

发布时间:2024-05-20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前几天,我在湖南卫视上看到陈老师啦!”“作为陈老师的博士生,我觉得收获颇丰、无比幸运。”;“陈老师的研究方向总是很有趣!”;“陈老师人很好,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总是给与我很多帮助。”

这位在管院同学们口中好评满满的老师,就是体育外围平台APP数据科学与管理工程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发动老师,也被很多同学亲切的称为“发动哥”。

陈发动老师参与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的视频(点击上方图片查看视频)

陈发动老师深耕于行为决策领域,他的多项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获得了学界与业界的好评。然而,他曾经历过近十年才得以表发一项研究成果、投稿接连被拒的经历。

发表“顶刊”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如何寻找到合作团队?面对科研压力,他有哪些“秘笈”?对于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他有哪些经验?

本期【研之有悟】,陈老师来为我们讲述他的科研故事,分享他的科研经验。

Q1:在您发表的多项研究成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

陈发动:2018年,我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发的论文《Biased Sequential Sampling Underlies 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and Delay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让我印象深刻,同时这也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2012年在我读博期间正式启动,直到2018年我来到学院之后才得以发表,可以说是跨越了我读书到工作周期的一项研究。

读书期间,我看到了2012年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基于“双系统认知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发现人天生是愿意合作的,是利他的。这与我们通常认为人是“自私”的观点相悖。这一项研究在当时颇有“争议”。

2015年,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有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质疑”观点,研究发现影响人决策快慢的因素不一定只取决于“双系统”,其实是跟个人偏好以及背后的证据累计加工过程有着极大的关系。

基于这个背景,我与合作者通过精准实验设计以及干预操纵,证明了决策背后既有双系统认知加工,也有证据累积过程,即亲社会行为背后是“证据累积与双系统加工共驱的认知机制”,解决了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争议,从因果层面清晰的给出了亲社会行为的微观认知基础。

还记得这项实验是我在美国访问期间完成的,那段时间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不断讨论,从确定主题到考取实验资格、进行伦理培训,再到与合作导师讨论、招募被试,一直到我回国的前一天实验才正式进行,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程序故障等小插曲,好在最后“有惊无险”,顺利完成实验,让我们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陈发动老师读博期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场景

Q2:您提到人是喜欢合作的,那么在科研中您是如何寻找合作者的?

陈发动:其实我的合作者还算比较固定的,我们一直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我的主要合作者Ian Krajbich的研究方向与我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较为一致。在合作之前,我们进行了多次交流,我也向他咨询了解了很多科研问题。交流了一段时间过后,我提出去他所在的地方进行学术访问,也就是在这次的访问中,我们达成了一致的合作意愿。

我建议同学们要多关注研究方向中的顶尖学者,在进行文献阅读时多加思考,可以通过邮件等形式与学者取得联系,寻求合作机遇。

Q3: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而言,在科研合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发动:我的合作者大多都是外国学者,我觉得在合作中我们可以发挥属于我们中国学者的优势“勤劳”。我们要学会主动承担科研任务,从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便获得更多灵感,深入科学研究。

此外,我们也要积极学习外国学者的优点,很多外国学者的写作能力很强,特别是有经验的学者,对问题把握的更为精准。我们可以请他们对我们的论文写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磨练提升自身的写作逻辑性与语言组织能力等。

读博期间的陈发动(后排右二)

Q4:您在科研中会有压力吗?很多同学都觉得压力很大,该如何缓解?

陈发动:压力是一定有的。我从2011年起攻读博士学位,直到2018年年底我们读博期间的一项研究才得以发表;我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是2011年启动的,2020年才发表;我的一项2013年开始的科研工作,直到现在仍在进行中......

我想用这几段发表论文的经历告诉同学们,科研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会有压力,但我们要正视这样的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忍”,沉稳心态。同时,我觉得对于博士生同学们而言关键是要设立一个“高目标”。不能因为担心是否能发表论文、是否能顺利毕业而降低自己的科研目标,降低对论文的要求。其实,发表不同论文所耗费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瞄准最顶尖的目标,不要觉得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天方夜谭、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你努力、坚持,结果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Q5:在科研中是否遇到过困难?

陈发动:科研之路“荆棘遍布”,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

每一项研究都不可能说今天想到了,明天就可以实现的。很多时候,实验结果跟我们预设的结果也会出现极大的偏差,能跟预想结果一模一样的实验少之又少,这就是科研的本质。

陈发动老师获得体育外围平台APP首届“新锐教学奖”

Q6:对于青年学者们,要想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您有哪些建议或指导?

陈发动:我觉得发表高质量成果,主要有三个关键点:

1)学会模仿

一篇高质量论文,往往需要几年的修改和磨练。在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学会模仿国外顶尖学者的论文写作方式,并且要虚心接受国外合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对自己的论文不断进行优化。

2)坚持、肯干

其次,学会坚持。科研没有捷径,没有什么“偷懒”的诀窍。一位优秀的学者要肯干、肯做,坚持不放弃。

3)树立最高目标

最后,给自己定一个伟大的目标,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很多同学都会“妄自菲薄”,觉得高水平科研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你只需要思考如何做好这件事,结果自然不会让你失望。

在我读博士期间,我就将做有意义的科研并发表高水平成果列为自己的目标。虽然,高质量成果的产出时间很长,在迟迟没有进展的时候我也曾经质疑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这条路,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所以同学们,只要能够坚持下来,也一定能看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曙光。

会议中的陈发动老师

Q7:很多同学“抱怨”选题难,您一般是从哪里获得选题灵感的?

陈发动:在我的学生时期,我的老师就经常给我讲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选题。从传统的角度而言,灵感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日常观察、从媒体上、从文献中等不同的角度去获得选题灵感。

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最管用的“招数”就是看论文,尤其是顶尖学术论文。当然,我们要带着目的去看,看论文中是否有什么缺陷,你是否对其中的某一项结论存在着质疑。这时你就可以想想如何能够解决这一缺陷,论文的选题灵感也就来了。

当然,通常情况下,我们想到的,别人可能也会想到,并已经做出相应的科研成果。所以要不断的查文献,在学习中激发层出不穷的新灵感。

此外,同学们可以尝试就某一方向做深入的研究。比如,当你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并对此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你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思考和新想法,你会发现解决了原本的问题可能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你就会开始尝试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性研究。

如果你解决完一个疑惑后就此放置,转头去看新的问题,没有在一个方向上深入钻研,这样“左打一枪、右打一枪”的研究习惯对自己的成长并不是有利的。

Q8:很多同学在投稿被拒后就失去了信心,您是否有投稿经验可以分享给青年学者们?

陈发动:对于投稿,同学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被拒绝是常态。在投稿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准备好cover letter,要找到最适合自己论文的AE(Associate Editor)和审稿人。

其次,要勇敢。上个月,我们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在第一次投稿时就遭到了拒绝。我与团队仔细查看了审稿意见,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大。于是,我们进一步补充实验,很好的回复审稿人的意见,然后申诉并再次投稿,最后成功说服审稿人。

我经常告诉我的博士生,投稿就是一件契而不舍的事情,坚定的信念、灵活的调整是成功发表的关键。

陈发动老师与同学们

关闭
Baidu
sogou